当前位置: 九游会俱乐部-ag九游会官网> 中心新闻
中心新闻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中国应以“大食物观”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发布日期:2024/02/04 来源: 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过去70多年,中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前,为摆脱饥饿和加快工业化进展,国家不断进行制度变革与试错,以及开荒造田和改进传统技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政策创新和技术创新,不但解决了中国数千年以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食物安全观已从要“吃得饱”转向要“吃得好”和“吃得更营养与健康”。
然而,现有的耕地农业生产系统和食物消费系统也面临与日俱增的挑战。一方面,过去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往往是以牺牲农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未来农区耕地系统的食物生产力如何能保持不退化或提高,必须找到根本的九游会俱乐部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未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者对丰富、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需求还将不断增长,以农区耕地资源为核心的种植业与养殖业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食物系统转型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发展议题,追求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充足、营养、健康的食物,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重目标。在食物系统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要经历从消除饥饿到“吃得好”,再到“吃得更加营养健康”和“吃得更加环保”的演变过程。
对还处于消除饥饿和贫困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不得不做出各种努力来保障其食物安全。在中高收入国家,如果农业生产资源富裕,人均耕地较多,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相对容易。如果人均耕地少、人口密度高且国土面积小的国家,他们只能完全(如新加坡)或较大程度上(如日本和韩国等)依靠国际贸易来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但对于人均耕地少的人口大国(如中国和印度),依靠农区耕地的农业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的双重目标将极其艰巨。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又是幅员辽阔、食物消费多样化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有实现食物系统转型双重目标的需要,也有条件和能力。首先,中国不但有农区的耕地,还拥有面积更大的、具备食物生产能力的草地和林地,以及遍及全国的江河湖海。其次,中国各地有多样性的饮食文化,来自耕地农业以外的许多种类食物能满足国民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健康的需求。第三,中国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食物供给基本安全可控,以国内生产为主,国际贸易为辅。这对全球食物安全保障和促进地球健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中国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决促进者和积极践行者,能够在为国民提供更充足、营养、健康的食物的同时,促进食物系统的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国情下,食物安全保障从狭义的粮食安全观向广义的“大食物观”转型,是实现食物系统转型双重目标的有效途径。在食物生产上,需要树立基于国土资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农业观”;在区域空间上,需要树立基于全国和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大比较优势观”;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包括五大食物生产系统(即农区食物生产系统、草地食物生产系统、林地食物生产系统、江河湖海食物生产系统和微生物与人造食物生产系统)和国际贸易供需余缺调剂供给系统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在食物消费上,需要树立基于安全、营养、健康和环保的新消费观;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建立与大食物观理念相适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然而,中国目前以农区耕地为主的政策支持体系,难以践行大食物观发展理念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过去的研究表明,包括食物系统转型在内的农村经济转型,在各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等的改革与创新。但是,过去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农区耕地生产系统而制定的,这些政策体系不但难以支撑未来大食物发展观下的农区食物生产系统的发展,而且也不适合草地、林地、江河湖海和微生物与人造食物等食物生产系统的转型和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因此,中国食物系统转型在进入大食物观发展新阶段,必须建立与多元化食物供给系统中的每个系统相适应的制度、政策和投资等创新体系。首先,食物系统转型是个长期过程,未来向基于大食物观的食物系统转型,必须有序稳妥地推进,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路线图。
其次,在为人类提供更加充足、营养和健康的食物同时,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生态永续的绿色发展是前提条件,发展与保护的协调是关键。
第三,五大食物生产系统差异大,必须建立适合各系统发展规律的路线图和战略重点。农区耕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牧区易草则草、草畜平衡、农牧耦合,并积极发展人工种草;陆地水面宜渔则渔、养捕永续,近海宜养则养、生态永续,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林区宜林则林、林经结合、生态永续;同时积极开发丰富多样的微生物与人造食物。
第四,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装备技术和绿色生态技术的创新无疑将决定践行大食物观的食物系统转型发展进程,而制度、政策和投资等领域的创新将助力这一发展进程。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acquired tast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原文链接: